淮西兵变(淮西藩镇之乱)

今天给各位分享淮西兵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淮西藩镇之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淮西的淮西兵变 2、...

今天给各位分享淮西兵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淮西藩镇之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淮西的淮西兵变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裹胁全军四万余人,并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这一震惊朝野的事件,史称“淮西兵变”。兵变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在当时使南宋对金人和伪齐的军事前沿的江淮重地,突然处于防卫空虚的状态,而且成为后来南宋对金人战略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尽管此后不久金人废掉了刘豫伪齐政权,丧失了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但因为兵变给高宗政权造成的消极影响尚未消除,致使南宋方面失去了一次极为宝贵的,也是极为可能的收复故土的历史机会,更令后世史家为之扼腕长叹。

后人研究这一事件,传统观点认为,是时任右相的重臣张浚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没有将这支部队交给岳飞,而任用文官吕祉为帅,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应该对此事负有主要责任。最近这些年,包括一些权威学者在内的很多人认为,由于宋朝自太祖始即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国策,防范武人坐大,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高宗、张浚不惜出尔反尔,不把这支部队交给岳飞统帅。

下面这条历史资料,一直被当作一条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种观点。《宋史岳飞传》:“诏(岳飞)诣都督府与张浚议事,浚谓飞曰:‘王德淮西军所服,浚欲以为都统,而命吕祉以督府参谋领之,如何?’飞曰:‘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不习军旅,恐不足服众。’浚曰:‘张宣抚如何?’飞曰:‘暴而寡谋,尤琼所不服。’浚曰:‘然则杨沂中尔?’飞曰:‘沂中视德等尔,岂能驭此军?’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飞曰:‘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岂以得兵为念耶?’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以张宪摄军事,步归,庐母墓侧。浚怒,奏以张宗元为宣抚判官,监其军”。

这段资料极其生动,此事也多见于其他史料,其真实性大抵无可质疑,因而被学者们广泛引用。然而,这段记录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即张浚和岳飞对话的具体时间,在这条记录中没有提及。在其他资料中,小子也没有找到这件事的具体时间。

根据史料,绍兴七年三月十一日,岳飞给高宗写了一道奏疏,即后来十分著名的《乞出师札子》,陈述对金人作战的意见。高宗看罢岳飞此奏札,当即亲笔批复道:“览奏,事理明甚,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惟敕诸将广布宽恩,无或轻杀,拂朕至意”。不止如此,他又亲笔命令王德等人听从岳飞节制。紧接着,又连续下达两份御剳给岳飞,一再表明态度。(详见《鄂国金佗续编卷一》)。张浚管辖的三省和都督府在三月十四日岳飞离开建康行在时,也下发三个省札和都督府札,授予了岳飞极大的权限。其中的都督府札则将刘光世军的人马清单,开列得清清楚楚,交由岳飞“密切收掌,仍不得下有司”。(详见《鄂国金佗续编卷八》)。所谓“密切收掌,仍不得下有司”是因为一则当时刘光世尚未被正式罢免,依然是该部队的统帅;二则是此事属于朝廷高度机密,此时尚不宜公开。

岳飞辞朝的时间是三月十四日,很可能第二天即离开建康行在。如果张浚与岳飞的对话发生在三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之间(或者最迟到岳飞动身前),显然就与上述这些史实形成了鲜明的矛盾。那么,这个矛盾又该如何解释呢?

邓广铭先生这样说:“在这次进行所谓并军的过程当中,可以说,原即存在着一个疑窦;虽则赵构已有《御札》给王德等人,令其‘听飞号令,如朕亲行’;虽则张浚的都督府也已经把刘光世所领的全部将官、人马开列了清册,要岳飞‘密切收掌’;可是始终却没有用皇帝或政府的名义给予岳飞一道更直接、更明确的公文,指令他去收编刘光世的全部部队。事件的发展很快就证明了,这正是君相两人预定下的,为他们的可能变卦留下的一个余地”。(详见邓著《岳飞传》第九章)

可是,邓先生随后的行文,不知为何,明显地打乱了史实的故有顺序,却未深入阐明其原因。因此,邓先生的文章中也存在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逻辑上讲不太通。

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段对话发生在岳飞刚到行在后不久。当时罢免刘光世的动议已经提出,朝野上下对于该部队的继任统帅问题十分关注。张浚曾经和不少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岳飞是其中之一。由于他们二人个性都十分鲜明,在讨论问题时发生激烈争论其实是相当正常的。只不过,这种争论事后被人夸大或曲解了。刘光世正式被罢免,是在三月二十二日。当日,张浚将该部一分为六,一并直属都督府,由都督府的参谋军事吕祉节制,王德担任提举训练诸将军马事。(详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绍兴七年三月甲申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必须加以注意:吕、王二人均未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正式统帅。此时的岳飞,早已离开行在。同时,这个细节也证明,岳飞与张浚的争执最晚也应当发生在三月十一日之前。也就是说,在岳飞离开行在返回鄂州时,就这支部队的归属问题已经与高宗、张浚达成了某种共识,至少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历史资料表明,欲以吕祉、王德搭档统领刘光世属下部队,是张浚最早的设想。他曾经就此征求过不少人的意见,其中包括岳飞。对此持有异议的,也并非只有岳飞一人。张浚现在的人事安排,和他最初设想很象,不明就里的人很容易认为张浚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王增瑜先生目前是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他对于张浚行为的解释是:“张浚不满于当空名都督,企图将行营左护军作为都督府的直属部队;而岳飞‘宣抚诸路’,其实已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都督的职权。张浚一向自视甚高,去冬淮西的胜利,更使他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在他眼里,统一节制全国军马,指挥北伐战争,只有自己才名实相符,岳飞是不够资格的”。(详见王著《岳飞新传》第十二章)。

小子以为,王先生的说法有失偏颇。首先,张浚当时独自为相,兼任都督,执掌文武二柄,位高权重,所有将帅都要听从他的指挥,何必亲自掌握一支军队?其次,他对岳飞早有了解,并且很是倚重。《宋史岳飞传》:“(平杨么)时张浚以都督军事至潭,参政席益与浚语,疑飞玩寇,欲以闻。浚曰:‘岳侯,忠孝人也,兵有深机,胡可易言?’益惭而止”。又《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九“张浚出视师”条:“公於诸将,尤称韩世忠之忠勇,岳飞之沉鸷,可依以大事”。还有一条记录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绍兴七年二月庚申条附注:“《赵鼎事实》云:驾至建康,当轴者以光世不足仗,遣其腹心吕祉诱胁之,俾请宫祠,罢兵柄,欲以此兵付岳飞,为北向之举。案此又与秀水录所云张浚据摭岳飞之说不同”。

岳飞得知此人事安排的消息,应是在返鄂途中。岳珂在《鄂国金佗稡编》卷第一中收录了高宗写给岳飞的一条御札:“览奏备悉,俟卿出师有日,别降处分。淮西合军,颇有曲折。前所降王德等亲笔,须得朝廷指挥,许卿节制淮西之兵,方可给付。仍具知禀奏来”。显然,这是高宗对岳飞某道奏疏的答复。岳飞当时的奏疏,没有保留下来,我们无从知晓具体内容。但可以推测,岳飞接到的消息,必定是似是而非的,内容与当初商定的方案有所不同,是以上疏询问究竟。可见岳飞在最初得到消息时,还是比较理智的。

高宗的回复,显然是受到通讯手段的限制,所以含糊其词,也没有解释具体原委。其中“颇有曲折”四个字,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极大。邓先生、王先生都将其解释为高宗、张浚因担心岳飞权势骤然增加,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定,是以变卦,改变了以前的部署。

如果将高宗的御札与张浚的具体安排结合起来看,高宗、张浚君相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张浚将此军暂时控制在都督府领导之下,待到兴兵出师之日,再正式交付岳飞统率。这并不是他们出尔反尔的表现。

那么,张浚的作法是否合理呢?

不应当忽视,罢免刘光世这样的大帅,不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刘光世留下的,也不仅仅只是一支五万多人的军队,还有许多钱粮、财物。作为比岳飞资格老很多的张俊、韩世忠,不可能对这支队伍没有什么想法。

韩世忠和刘光世素有嫌隙,虽经过高宗亲自出面调解得以缓和,但是否彻底冰释前嫌,谁也说不好。且王德曾经杀过韩世忠手下大将,亦可见两军间积怨之深。所以,在讨论刘光世部队归属时,未曾有谁提到,可将此部交给韩世忠。

岳飞曾是张俊部署,因晋升很快一直为张俊所忌。淮西之战,岳飞因驻守上游未能参与。主要战功属于张俊、杨沂中。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猝然接掌刘光世的军队,郦琼诸将或许可服,但张俊必定不服。

尤为重要的是,北伐中原,不是哪一大将、哪一部队的事情,是需要上到君臣、将相,下至各部军官、士卒保持基本一致,团结奋战。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所以,淮西合兵本身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处理不好,必然引发新的问题。仓促间立即将部队交给岳飞,未必能够保证不出纰漏。这就需要身为政府首脑的张浚,必须去做大量的协调工作。

就当时具体情况而论,最主要的问题,当然是保持住这支队伍的稳定。所以,张浚的作法不失为一种稳妥的办法。事实上,罢免刘光世后,张浚立即赶往淮西视师,安抚诸军,为的就是保持部队的稳定。

宥于当时通讯手段的限制,也可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更可能是张浚本人的疏漏,他没有派亲信将其中的原委完全告诉岳飞,致使岳飞对这种处理产生了误解。

由于岳飞当时已在返回鄂州途中,其中原委无法与张浚面对面沟通,对张浚产生一些严重误解,认为他心口不一,反复无常。这是对张浚人格信任的动摇,自然不便直接表述出来。所以,岳飞在抵达江州的时候,以“与宰相议不合”为由,上章乞请解除兵柄,为母亲服完余丧。岳飞的错误在于,他不等朝廷回复,便径直赶往了庐山。这就是所谓的擅自弃军而去。

张浚交给吕祉的实际任务只是监军,而非正式统帅主官。至于任命王德为该军都统制,则是在朝廷四月十六日收到岳飞请辞奏疏以后的事情,且是枢密使秦桧和知枢密院事沈与求提出的主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一》:“(绍兴七年五月乙丑)初,刘光世之罢也,以其兵隶都督府,而秦桧与知枢密院事沈与求意以握兵为督府之嫌,乞置武帅,台谏观望,继亦有请,乃以相州观察使行营左护军前军统制王德为都统制。德,光世爱将,故就用之”。张浚反对这个任命,并上奏,“奏其不当”。(见《宋史张浚传》)这也证明,张浚其实并非将岳飞等人的警告置若罔闻。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秦桧曾直接介入当时各种矛盾的确凿证据,但他参与了淮西合兵的全部过程却是事实。当时秦桧的作为一直未曾引起人们的重视。秦桧为人阴险,做事手段极其高明、隐蔽,很难在相关史料中找到清晰的记载。但如果对现有资料仔细推敲,依然可以看出一些痕迹。作为枢密使,他不可能不了解张浚的战略部署,也不可能不知道王德与郦琼等人的矛盾。可他却在该部队具体归属这一实质问题尚未尘埃落定之际,以“督府握兵为嫌”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说服高宗改变了张浚人事的安排,为激化王德与郦琼等人的矛盾创造了条件。从这一点上说,淮西兵变的祸根应该是由秦桧埋下的。朱子在谈论淮西兵变时曾说:“此事似不偶然。如虏人寇虐,刘豫不臣,但无人敢问著他。至此屯重兵淮上,方谋大举,以伐刘豫,忽然有此一段疏脱,遂止”。

当时,因赵鼎的去职,相位出现一个空缺,秦桧新任枢密使不久,那么觊觎这个位置,完全符合他追求权力的一贯作风。然而,无论张浚抑或岳飞,一旦真正掌握刘光世的军队,其权势必然大大超越其他同僚,那么,秦桧若想实现很快自己的意图,必定愈加艰难。另外,如果张浚和岳飞就北伐战略达成一致,将相二人必将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团结一心,并肩作战。这样,不仅消灭伪齐,恢复中原故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迫使金人屈服投降,收回燕云诸州,也绝非不可企及。只不过,秦桧的个人野心必然终成一梦。所以,秦桧具有阻挠、破坏淮西合兵的充分动机。顺便说一下,岳珂曾认定秦桧在暗中上下其手,阻挠淮西合兵。尽管他并未提出有力证据,可应该说并非空穴来风。

秦桧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肯定在他的言行间流露出一些痕迹,被时任执政的张守看到了。《宋史张守传》:“守尝荐秦桧于时宰张浚,及桧为枢密使,同朝。一日,守在省阁执浚手曰:‘守前者误公矣。今同班列,与之朝夕相处,观其趋向,有患失之心,公宜力陈于上。’”张浚是否向高宗谈论了秦桧,尚未发现有明确的资料。不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四提到了这样一件事:“(绍兴七年九月)戊寅,上致斋于射殿,书羊祜传赐枢密使秦桧”。高宗熟读经史,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大家,经常手书历史上名人的传记赐给大臣,或是表彰鼓励,或是暗示警谕。羊祜是晋初名臣,有大功于晋室,但为人低调、谦逊,不与人争。《晋书羊祜传》:“时王佑、贾充、裴秀皆前朝名望,祜每让,不处其右”。高宗显然在暗示秦桧,应当象羊祜那样,不可于功名太切。所以,张浚或是其他人,一定对高宗提到过秦桧的不当表现。张浚直到罢相时才说:“与之(秦桧)共事,始知其暗”。(见《宋史张浚传》)。至于秦桧究竟如何“暗”,张浚没有细说。可见,秦桧的手段必定异常高明,张浚虽身受其害,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淮西军变”突然爆发,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

在中国的历史上,基本每个朝代的更替都离不开雄兵良将,所以统治者历来都非常倚重武将,而宋朝恰恰是个例外。宋朝历任统治者都对手下武将非常忌惮,经常采用各种谋略来限制军队的发展,但也因为这种高压政策,让将士对朝廷心有不满,甚至在南宋的时候发生了"淮西兵变",彻底改变了宋金两朝的政治走向。

公元1137年,南宋在淮西地区的驻军统领行营左护军统帅刘光世,因带兵无方,沉迷于酒色,在对伪齐的战争中擅自南逃,而遭到朝中大臣的轮番弹劾,人们一致认为他不配继续担任这支部队的主帅。另一位重臣张浚的弹劾终于促使宋高宗下决心罢免了刘光世,由军中二号人物郦琼暂代其职权。

然后,在选择刘光世的接任人时出了问题。宋高宗本来是想让岳飞接手,但张浚提出反对,因为他想自己干,但张浚又遭到秦桧和知枢密院事沈与求的反对。最终,这支部队由一个叫王德的来接了手。

王德为人粗悍,方式简单,镇不住这支淮西驻军。于是,朝廷又派了个叫吕祉的文官(兵部尚书)来接管,吕祉一介书生,同样镇不住驻军,而他上书给朝廷告郦琼的黑状一事却泄露了。于是,郦琼继而杀死了吕祉,裹挟四万余宋军北上,投降了伪齐。

这次兵变的结果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严重的,淮西是南宋对金作战前沿设置的四个重镇之一,这里的驻军是当时宋军的五大主力,有着五万二千余人的兵力。淮西兵变让整个江淮重地突然门户大开,防卫处于空虚的状态。

尽管不久,金人就废掉了刘豫伪齐政权,但淮西兵变给南宋政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并未因此而消除,当出现大好形势时,南宋仍会畏手畏脚,对金人作战战略变为防御而不思进取,因此一再座失了收复故土的良机。

张俊只是个背锅的,那淮西兵变的真正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

淮西兵变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应该是赵构食言在先,张俊则只是一个帮凶,而吕祉则是受害者,不过最后这个黑锅还是让张俊给背了。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多的兵变,但在宋朝却有一次兵变非常具有转折性,这次兵变便是淮西兵变,其实这一次的兵变本来是不会发生的,但是由于一些机缘巧合的缘故,最终导致了这场兵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当年张俊在看到岳飞撂担子不干之后,便记恨上了岳飞,于是便跑到赵构的面前告状。他先是说岳飞在处心积虑的屯兵,之后甚至还说岳飞想要要挟天子,此时的赵构其实已经开始慌了,毕竟现在宋朝和金国还没有正式达成和解,如果这个时候岳飞真的撂担子不干的话,那对于宋朝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恰恰是因为这件事情,给岳飞今后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除此之外,当年张俊还任命张宗元为代宣判官,负责监视岳家军的一举一动,然后命王德为淮西军都统制,郦琼为副,吕祉为淮西军统制。但是事情很快便脱离了张俊的控制,郦琼和王德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不好,于是当他们一起共事的时候,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虽说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异样,但是背地里却拼死拼活,于是最终只好让吕祉从中调解。

但是吕祉表面上是在安抚郦琼,但是背地里却在向朝廷上奏,想要剥夺郦琼的兵权。郦琼知道这件事情后,十分的生气,于是便绑了吕祉,之后没过多久便将他给杀了,于是便发生了淮西兵变,这次的淮西兵变可以说是对宋朝打击很大,不仅军事实力削弱了很多,同时对人心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淮西兵变时,岳飞为什么没有阻止相州老乡郦琼投金?

岳飞和郦琼的确是老乡,一个是相州汤阴(现在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一个是相州临漳(三国时期的邺城,现在河北邯郸临漳县)人,两人确实是相州同乡。

岳飞和郦琼有没有深交,史料中暂时没有查到相关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人都曾经在宗泽的手下效力。在宗泽去世之后,郦琼几经辗转被刘光世招降,成了刘光世麾下的一员大将。而岳飞则成为了杜充手下,并在杜充降金之后,独立成军,走上了自为主将的道路。

郦琼投金,发生于绍兴七年(1137年)的淮西兵变。此前一年,南宋军队取得了淮西之战的胜利。淮西之战虽然胜利了,却暴露出了南宋诸军统帅,拥兵自重,不听从朝廷号令,互不配合的状况。宋高宗赵构对此十分忧虑,时任宰相张浚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张浚绝对是忠臣,而且是坚定的抗金派。但是,他有一个问题,就是“志大才疏”。所以,只要是张浚经手的事情,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好结果。而导致淮西兵变,郦琼投金的主要责任人就是张浚。

淮西之战中,刘光世怯敌畏战,差点导致淮西丢失。张浚在战后,请求宋高宗赵构罢免刘光世的军职,并准备趁机整顿军队。刘光世原本就是一个贪图享乐之人,很识趣地称病请辞。赵构也很给面子,封刘光世为荣国公,让刘光世安享荣华富贵去了。

刘光世卸任军职之时,正好是岳飞与赵构的蜜月期。赵构常常召岳飞议事,而岳飞的官职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在刘光世解职之后,赵构原本打算将刘光世的五万军马悉数交由岳飞统帅。

岳飞在剿灭杨幺起义之后,岳家军的规模发展到了十万左右。如果再加上刘光世的军队,岳家军就有十五万之众,成了南宋诸将领中绝对的第一实力派。岳飞听了之后,自然是兴奋异常,觉得收复中原有望了。

岳飞当时还写了请求出师北伐的札子给高宗,而负责诸军事宜的都督府,也已经开始将刘光世军队的情况通报岳飞。恰在此时,宰相张浚出现了。张浚希望自己接管刘光世的军队。赵构细细一思量,也觉得不应该让岳飞独大,就改了注意。

岳飞将要到手的五万军队没有了,心中本就不痛快,张浚完全可以比较委婉的通知岳飞。结果,张浚对岳飞又来了一番冷嘲热讽,气的岳飞一怒之下,上了一道自请罢黜军职的札子,没等赵构批示,就自顾自地回庐山给母亲守墓去了。

没有了岳飞的掣肘,张浚开始着手接管刘光世的军队。当时,刘光世的军队主要由王德、郦琼两名统制官分别统辖,而郦琼与王德又不合已久。赵构在张浚的建议下,晋升王德为都统制。郦琼所率军队要多于王德,反而成了王德的下属,自然心存不满,军心随之不稳。

高宗和张浚得知消息后,调王德所部先行撤回健康(现在南京)。同时,命吕祉前往庐州节制郦琼部队。有矛盾,就将两人调开,并无不妥,不过派去化解矛盾的人应该有才能才行。这位吕祉虽然忠于南宋,忠于赵构,却是跟张浚一样,志大才疏,能力不足,而且人品非常有问题,到处挑事。

吕祉表面上安抚郦琼,暗地却派人上书高宗,请求罢黜郦琼等人的兵权。而且,不仅仅如此,他还肆意更换、赶走刘光世的旧部将,不但不调和郦琼与王德之间的矛盾,还故意语言相激,挑拨事端。

吕祉的所作所为,导致郦琼及刘光世旧部的不满。吕祉手下的书吏朱照将罢免郦琼等人的消息告诉了郦琼。郦琼一听,立刻派人截回了书信,并拿着书信抓住了吕祉。随后,郦琼率部众四万余人,以及庐州的官员、家眷、百姓二十余万,大肆劫掠之后,叛宋投奔了金国扶持的伪齐傀儡皇帝刘豫。吕祉之后也被郦琼所杀。

当时的岳飞为什么不去找郦琼晓明大义,阻止郦琼叛宋呢?应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岳飞当时不在健康,更不在庐州,开始并不知道郦琼叛宋的消息。

岳飞跟赵构、张浚闹翻之后,跑去庐山给母亲守墓了。庐山在江西,庐州是现在的安徽合肥,两地相隔甚远,岳飞鞭长莫及。最主要的,岳飞开始根本就不知道郦琼叛宋的消息,更谈不上去劝郦琼了。

第二,岳飞与郦琼虽为同乡,但是关系并不一定就十分密切。

岳飞走后,赵构先让鄂州军营的将官去请岳飞,无果。赵构又派跟岳飞交好的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岳飞。李若虚苦劝了六天,才说服了岳飞还军。

郦琼出走,张浚罢相,岳飞这时候才得到消息。岳飞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请命率军进屯淮河流域,防御伪齐,自然包括投奔了伪齐刘豫的郦琼,以拱卫健康。不过,赵构并未答应。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岳飞有过亲身经历,应该能够理解郦琼叛宋的原因。但是,岳飞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忠于大宋的,即使是身死,也不愿叛宋。因此,在郦琼叛宋之后,岳飞已经将郦琼作为敌人看待了。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岳飞才没有去劝郦琼,阻止郦琼投金。

南宋时发生了一次淮西兵变,请问这次兵变的始末怎样,请历史高手附上资料

淮西兵变,又称郦琼兵变,是绍兴六年(1136年),南宋在淮西军务的重大挫败。统制官郦琼率刘光世旧部四万及官吏家眷百姓近二十万,大肆掠夺后,渡淮投靠刘豫的事件。

刘光世部将中,王德与郦琼同为统制,本已不合,刘光世解职后,矛盾加深。高宗命王德为都统制,引起郦琼不满。朝廷获知刘光世旧部军情不稳,命王德率所部军撤回建康,听都督府节制。并令刑部侍郎兼都督行府参议军事吕沚至庐州节制郦琼部队。吕沚至庐州后,表面上安抚郦琼,暗中向朝廷请求罢郦琼兵权,又任意更换、斥去刘光世旧部将领,挑拨王德、郦琼之间的不合。加以用严苛的态度,督责纪律散涣的刘光世旧部。郦琼一方面不满于王德位居其上,另一方面又对吕沚严苛的态度不满。在获知吕沚请求罢其兵权的文书后,遂起叛宋投齐之心。绍兴七年八月,郦琼掳庐州官员,率部众四万,官员、眷属、百姓共二十万,大肆掠夺后,渡淮投降刘豫。

淮西兵变,对高宗朝廷造成极大的震撼,一度恢复的士气,又受到重大的挫折。张浚因此被罢,贬居永州。一度罢去的赵鼎,重新复相,并大举排斥张浚的亲信。他留任秦桧为枢密使,参赞军机重务。在军务上,再度回复保守的战略,高宗也再度移归临安。

上一篇:哈利波波(哈利波波去超市买东西,服务员)
下一篇:演讲口才(演讲口才培训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