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儒道互补,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理解“儒道互补,进退自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儒道互补,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进退自如”?

“儒道互补,进退自如”可以这样理解:用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互相补充和借鉴,这样做事或做人都会游刃有余。

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这两种方案,让中国人在不同处境中进退自如。背后的原因就是儒家和道家对心灵的理解不一样。我在讲儒家的时候说过,孔孟是从道德的角度理解心灵的,人就是道德化的存在。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变幻转化之中。今天拥有的,明天就有可能失去。既然世上的种种差别都是偶然的,没有意义。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间的所有万物,在价值上与人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庄子著名的“齐物论”。

庄子的人生观告诉我们一个终极的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庄子的退一步,并不是意味着避让、退隐,消极,而是后退一步,远眺彼岸。从功利的世俗当中抽身出来,回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中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

儒家是中国人的生命本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进取而奋斗。但是,人生是无常的,天命有时候也是无可抗拒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庄子,退一步海阔天空,追求心灵的自由。几千年来,一个孔子,一个庄子,构成了中国人心灵的两面,既有积极奋斗的一面,又有洒脱潇洒的另一面。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儒道互补的特点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它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简述儒家道家思想的互补性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其中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一、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

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正如《老子》一书中,主要篇幅还是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还是直接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最终也是要为社会、政治与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指导。因而,道家对此的关注热情与儒家是不相上下的。同时,道家成为儒家学说的互补。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仍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

二、有为与无为

儒家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则是“无”。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儒家的“有为”表现在天下有道的时候,要积极有为。而所谓的“有为”,其实也就是“无为”,即“不得不为”或“无所为而为”,因为儒家的“有为”都是顺应自然要求的“有为”,或是类比自然的“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对这种“有为”的最好注释。因为按照这句的意思,君子之所以自强不息,是由于“天行健”;君子之所以要厚德载物,是因为“地势坤”,这就说明,君子之所以积极有为,并不是现代所谓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顺应自然、循法天地而不得不然的举动。

道家的“无为”表现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即乱世。所谓天下有道,就是天下大治;所谓天下无道,就是天下大乱。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妄为”,就是不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虚妄的行动,即追逐私欲、私利,从而破坏整体的和谐和共生,而要求人的一切行为、价值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大化,与自然和谐,与群体和谐。道家思想的影响看起来似乎比较弱,但其实不然,这和道家总体秉持的无为思想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很多儒生,很多官员上朝时用儒家一套,而下朝后却膜拜佛道两家。黄老哲学,清静无为也是很多中国人的秉性。道家是无为而无不为三、人的责任与人的解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思想对人的责任的主张,而道家思想讲的则主要是政治渺小艺术永恒,重在追求人的解放。儒家思想最根本的是其讲究纲常伦理的世俗性,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为世俗社会立一个规矩,而道家思想的内核却不在于此,道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汉代大儒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他不仅是一个“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宗天神学家,而且还是神仙方术的鼓吹者。不仅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和儒家经义,还创造了祈天求雨、登坛作法,弄神作怪,简直让人分辨不出他到底是儒生还是道士。这典型的事例,正好说明儒道虽是不同的两个思想文化流派,对立排斥只是—个方面,而更多的是相互依存、吸收和摄融的互补结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表现的互补是哲学理论思维方面的互补。儒道互补从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与西方文化不同的长达两千多年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并使中国文化带有重人群之和和重自然之谐的特色,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着内涵深厚的方向发展。

儒道为什么互补?

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进退自如

“儒道互补,进退自如”意思是用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互相补充和借鉴,这样做人或做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儒家入世,道家出世,这两种方案,让中国人在不同处境中进退自如。

   儒道互补的深层本质

1、儒道互补就是人类进化与复归的互补。儒家认为人性和社会是进化的,先天的状态并不完善,所以需要后天教化,先“尽己之性”,然后“尽人之性”,再“尽物之性”,最后“赞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而道家经常分不清回归与倒退的界限,为了回归而宁可牺牲发展和进步,这样的回归是无法实现的。

2、儒道互补便是阴阳互补。儒家“人文化成”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刚健的进取精神,主张参与社会,担当责任,决不做旁观者。家思想则培养出一批隐逸之士或社会生活的旁观者批评者,他们使社会增加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3、儒道互补就是虚实互补。儒家的人文主义具有求实务实精神,它的公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专注于今世人生的修德和社会事业。道家所推崇的大道是超乎形象、具有无限生机的宇宙之源和价值之源,人们修道的目的是提高精神境界,与大道一体化,使精神获得彻底解放。

4、儒道互补也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的互补。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是社会动物,具有群体性,其本性中就包含着关心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人又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欲望、情感、个性和自由意志,其本性中包含着关心自己、追求个人幸福自由的意识。

上一篇:假声怎么唱(假声怎么唱好)
下一篇:被骗到缅甸的女人下场(被骗到缅甸的女人下场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