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长正式提交辞呈(立陶宛外长正式提交辞呈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立陶宛外长正式提交辞呈,以及立陶宛外长正式提交辞呈4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940年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立陶宛外长正式提交辞呈,以及立陶宛外长正式提交辞呈4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940年是主动要求加入苏联的?还是被吞并的?

被强行吞并的

1939 年8 月23 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纳

入苏联的势力范围。9 月28 日,苏德两国签订友好和边界条约,立陶宛转入

苏联势力范围。苏联从德国那里获得承诺后,立即着手兼并波罗的海三国,

纵观全过程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签约控制阶段(1939 年8 月~1940 年5 月)

波罗的海三国对两个强邻的接近极为担忧。苏联驻里加全权代表佐托夫

向本国报告说:“里宾特洛甫到莫斯科签订条约一事,首先引起了各界的警

惕,害怕苏德勾结…….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8 月31 日,莫洛托夫否

认与德国有瓜分势力范围的任何协议,并指望与波罗的海国家签订互助条

约,同时要求获得军队进驻权。

9 月19 日,苏联借口波兰“鹰”号潜艇事件向爱沙尼亚施加压力,声称

苏联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对其沿海水域拥有主权,它的安全将由苏联来保卫。

为了解除危机,9 月24 日,爱沙尼亚外文部长谢利捷尔亲率政府代表团赴莫

斯科,请求和解。苏联政府趁机要求签订互助条约,并递交了苏方拟定的互

助条约和议定书草案。莫洛托夫威胁说:“如果你们不想和我们签订互助条

约,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也许是更严峻、更复杂的途径来保障

本国的安全,请你们不要迫使我们对爱沙尼亚使用武力。”26 日谢利捷尔回

国后,向本国政府转交了苏联的草案。草案的主要内容是:苏联承认爱沙尼

亚为主权国家,愿向爱沙尼亚提供军事援助,并在经济、外交方面给予全面

支持,爱沙尼亚需给苏联以建立海军基地和开辟机场的权利。

苏联政府为迫使爱沙尼亚政府就范,不断派出飞机在爱沙尼亚领空示

威。9 月26 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命令苏军:“立即开始在爱拉

边境集结兵力,并于9 月29 日完成这一行动。”要求列宁格勒军区“对爱沙

尼亚实施强大而坚决的突击。”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9 月27 日,爱沙尼亚政府决定接受缔约建议。谢

利捷尔奉命再次飞赴莫斯科。谈判过程中,苏联又以“保卫苏联在爱沙尼亚

港口的海军基地和保证爱沙尼亚安定”为由,向爱沙尼亚政府提出了驻军3.5

万人的新要求,并责成爱沙尼亚方面立即作出答复。爱沙尼亚政府经受不住

苏联的步步紧逼,接受了苏联提出的所有要求,双方于9 月28 日也就是《苏

德边界和友好条约》签订那一天订立了《苏爱互助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

条约规定:双方互相提供一切援助,包括在两国的陆海边防受到任何欧

洲大国从波罗的海或通过拉脱维亚领土的侵犯或受到侵犯的威胁时提供军事

援助;苏联以优惠条件向爱沙尼亚军队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爱方授予苏联

在萨列马岛、希乌马岛以及帕尔迪斯基市租建海军基地和机场的权利,为了

保卫上述设施,苏联可向该地派驻严格限制数量的陆空军兵力;双方保证不

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联盟或集团;条约的实施不得损害双方的主权,

包括两国的经济制度和政体。秘密议定书对苏联驻爱军队人数、时机作了明

确规定:入驻需在欧洲战争期间,人数不得超过2.5 万。

苏爱互助条约签署后,苏联政府马上把目光转向拉脱维亚。10 月1 日,

苏联政府建议拉脱维亚政府就两国关系进行“磋商”。拉脱维亚总统兼总理

乌尼马尼斯考虑到苏德、苏爱条约的签订,对东欧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原

则上同意与苏签约。第二天,外交部长蒙捷尔斯赶至莫斯科,在苏爱模式的

基础上开始谈判。莫洛托夫说:“如果你们同意这个意见,那么我们就能够

确定原则了。我们需要在不冻海岸建立基地。”斯大林指出:“我们想谈谈

机场和军事防御问题。我们不会触动你们的宪法、机构、部委、或外交、财

政政策以及经济制度。我们的要求是由于德国与英法作战产生的。”

拉脱维亚代表团指出:总的来说这是走向友好的一步,但是它有可能导

致苏联对拉脱维亚的控制,而且在苏联驻军人数上苏方提出的5 万人,要求

过高,拉方需要慎重考虑。

10 月3 日,谈判继续进行,拉脱维亚代表团表示很难将苏联提供的条约

草案推荐给政府,而且无法向人民作出解释,蒙捷尔斯认为:“条约将被理

解为建立某种保护关系,对于爱好自由的人民来说,那是不可接受的,更何

况拉脱维亚目前完全足以保证本国的安全和间接地保证苏联的安全。”代表

团同时还反对苏联在两个不冻港及皮特拉格斯建立军事基地,并坚持要求把

苏联驻军限制在2 万人以下,以不超过拉军平时的人数,进驻的时间也只适

用于“目前欧战期间”,一俟欧战结束,驻军应立即撤回。莫洛托夫继续拒

绝了拉脱维亚代表团的建议,声称:“你们的建议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请考

虑一下局势吧!”斯大林补充说:“你们应当从最坏形势来考虑,你们不信

任我们,而我们也不信任你们。你们以为我们想侵占你们。我们本来可以现

在就直接这样做,但我们并没有这样做。”他劝慰代表团,苏联驻军只是一

支预防性的兵力。

经过持续、紧张、激烈的争论, 10 月5 日,双方签订互助条约。条约

内容与“苏爱互助条约”类似,苏联在拉的海军基地和机场为利耶帕亚、文

茨皮尔斯,驻军不超过2.5 万人。苏爱、苏拉条约签订后,就轮到立陶宛了。

按照苏德秘密协定,立陶宛本属德国的势力范围。9 月28 日,苏德友好和边

界条约又将它列入苏联的势力范围。30 日,莫洛托夫召见立陶宛驻莫斯科公

使纳特基亚维丘斯,要求谈判两国关系。10 月3 日,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

什斯到达莫斯科,斯大林提出把维尔诺市及维尔诺省的部分地区归还给立陶

宛。同时以苏拉、苏爱条约为蓝本,签订一个互助条约,条约有效期20 年,

战时苏联驻军5 万人。乌尔布什斯指出,苏联方面提出的条约草案实际上是

对立陶宛的占领。斯大林指出“苏联无意威胁立陶宛的独立,相反,驻军是

对立陶宛的真正保障。”莫洛托夫威胁说,爱沙尼亚已签署了类似的条约,

拉脱维亚也表示同意,如果立陶宛拒绝,将破坏即将建成的防御体系。在苏

联的压力下,乌尔布什斯作出让步,但要求把苏联驻军的人数缩减到2.3 万

人,并只驻扎在维尔诺地区内。斯大林当即拒绝了这一要求,提出苏联驻军

人数不能少于3.5 万人。

10 月4 日晨,立陶宛代表团返回首都考纳斯, 10 月7 日重返莫斯科,

立陶宛就苏军进驻时机等问题提出新建议,但苏方对此不感兴趣,并利用维

尔诺问题对立陶宛人施加压力,莫洛托夫威胁说:“苏联政府不可能使维尔

诺人民长期保持安定而不关注他们的要求。”立陶宛人如不接受互助条约,

就不能得到维尔诺。《真理报》也不断发出信息,声言要把这个城市划归西

白俄罗斯。白俄罗斯高级领导人则频频飞往维尔诺,以图“接收”产业和建

立苏维埃制度。

10 月10 日,立陶宛代表团接受了莫洛托夫的修订案,签订了《关于维

尔诺市和维尔诺省移交给立陶宛及关于苏联和立陶宛互助的条约》,条约内

容与苏爱、苏拉条约相同,苏联驻军可达2 万人。

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恩威并施、逼迫他们签订互助条约的行径敢怒不敢

言,他们对斯大林领导集团缺乏信任,对波罗的海三国未来的前途忧心重重,

蒙捷尔斯表白说:“这意味着拉脱维亚历史上的转折点。”乌尔布什斯则指

出:立陶宛是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签订条约的。爱沙尼亚的谢利捷尔则在签

约后就递交了辞呈。

在互助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欧战事的发展尚不明朗,苏联

政府采取谨慎的观望政策。苏联的考虑是,英法与波罗的海三国有着良好的

关系,一旦英法取胜,苏联与德国势力范围的划分协议将没有价值,苏联如

根据苏德协议对波罗的海三国采取行动,英法将视为敌对性行动而出兵干

涉;而且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政策只是区域性的,应服从全局的需要。为

此,苏联政府严禁军政领导人干涉波罗的海国家的内政, 1939 年10 月14

日,莫洛托夫致电驻考纳斯全权代表:“必须禁止同左翼团体的一切来往,

只能和政府、官方团体保持联系。”10 月21 日,波兹尼亚科夫更加尖锐地

指出,“你们——全权代表处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武官,在立陶宛应无条

件禁止干涉两党事务。”10 月23 日,莫洛托夫向驻塔林的全权代表尼肯金

娜也发出了同样指示:“你们应当明白不能出现干涉爱沙尼亚内部事务的任

何举动。”10 月25 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就红军进驻问题发布命令,要求全

体官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干涉三国内政”,称“关于波罗的海国家实行‘苏

维埃化’的议论与我们的政策是根本矛盾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挑衅言

论…….如果军人中存在这种‘苏维埃化’的情绪和言论,就应当彻底清除,

今后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制止。”

由于苏联严格遵守互助条约所承诺的义务,采取了不干涉内政的政策,

波罗的海三国在签订互助条约之初的胆怯恐惧心理逐渐消失,对苏联政府的

信任感也不断增强。双方的关系趋于平缓。

第二阶段:正式兼并阶段(1940

年5~8 月)

1940 年5 月10 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10 日,卢

森堡不战而降,15 日,荷军投降; 28 日,比军投降;英法军队连连受挫,

在敦刻尔克面临绝境。斯大林见德军顺利西进,英法两国也自身难保,出于

自身安全的需要,开始改变过去信守互助条约的政策,转而准备吞并波罗的

海三国。

5 月25 日,苏方声称,“在立陶宛政府机关的庇护下”,出现红军战士

失踪事件,照会立陶宛政府立即停止挑衅,否则苏联将采取特别措施。立陶

宛政府为了止息苏联的愤怒,第二天答复要“立即进行详细调查”。28 日,

成立调查委员会。但是,苏联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继续促使冲突升级,坚

决拒绝与立陶宛调查机关进行任何合作。立陶宛方面为防止事态发展,一面

表示“衷心欢迎苏联政府对查明事件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一面进行了一系

列逮捕,并加强对苏军驻地附近居民的监视。6 月7 日,立陶宛总理梅尔基

斯,6 月11 日外文部长乌尔布什斯赴莫斯科,与苏方会谈,力争解决冲突。

6 月14 日又应莫洛托夫的要求免除了内政部长斯库恰斯和政治警察署署长波

维伊季斯的职务,以表示解决这一事件的诚意。

但是,苏联方面仍不断扩大事态,声称波罗的海三国缔结军

事同盟以反对苏联。然而,三国1934 年9 月12 日订立的同盟条约,不

仅曾被苏联政府视为集体安全的一部分,而且苏联在与三

国签订互助条约时也没有任何反对保持这一同盟的要求。1940 年6 月

14 日,苏联继续加大压力,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说:“立陶宛政府力图使苏军

不能驻在立陶宛…….粗暴破坏了与苏联签订的互助条约,并准备侵犯苏联边

境。”并要求立陶宛政府: (1)将斯库恰斯、波维伊季斯送交法庭审判;

(2)在立陶宛组成“有能力、有决心保证忠实执行互助条约和坚决压制反对

者的政府; (3)保证“苏军自由通过立陶宛领土,以便部署在立陶宛的重

要中心,苏军人数应足以保证互助条约的实施和防止反驻军的挑衅行动。”

要求立陶宛在10 个小时内作出答复,否则“苏军将立即开进立陶宛”。

立陶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在苏联最后通谍到期前15 分钟,乌尔布

什斯通知莫洛托夫,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

立陶宛被迫就范后,苏联政府又故技重演,于6 月16 日向拉脱维亚公

使科钦什和爱沙尼亚公使列伊递交了声明,指责两国签署的波罗的海协定,

要求两国成立新政府并同意苏联驻军,限令在6 个小时内作出答复。两国政

府势单力薄,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了苏联提出的条件,原政府宣告辞职。

三国政府被迫让步后,苏联政府责成杰卡塔佐夫、日丹诺夫、维辛斯基

以特使身份分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谈判新政府的组成问题,三国

总统迫于苏方压力,完全接受了苏方指定的候选人,组成亲苏政府。帕列茨

基斯为立陶宛总理,基尔亨什廷为拉脱维亚总理,瓦列斯为爱沙尼亚总理。

苏军相继进驻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新政府的成立和苏军相继进驻

各国,实质上使三国完全丧失了独立性。三国政府在实行任何一项重要措施

时都得秉承莫斯科的指示或莫斯科代表的旨意行事。7 月14 日,三国同时进

行议会选举,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1940 年8 月初,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

会议决定吸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为苏联第14、第15、第16 个加

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正式被苏联兼并。苏联增加了17.4 万平方公里土

地, 586 万人口。

由于战端己开,各大国都有各自的打算,因此,苏联兼并波罗的海三国

在国际上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德国此时忙于西线作战,无暇东顾,而且也

不愿过早与苏联割断联系。当波罗的海三国请求德国居中调解时,德国的态

度是“这纯粹是苏联和波罗的海国家的事”,“德国无意干预波罗的海国家

的政治事务”。英法两国的态度也是消极的。在两次大战之间,他们曾把波

罗的海三国看作“欧洲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前哨”,苏联如果想兼并,必然遭

到西方国家的反对。但此时,英法军队在与德军作战中屡战屡败,既无力也

无暇顾及远在东欧的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行动也只能听

之任之了。

想问立陶宛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首都维尔纽斯。立陶宛是一个历史古国,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及东欧争雄,曾遭沙俄与苏联的并吞,1990年再度争取独立并成功。它也是欧盟、北约、申根公约及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1991年9月14日,中国与立陶宛正式建交。总面积65300平方公里,人口335万(2008年12月)。国境线总长1644公里,海岸线长90公里。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气候。最高点海拔293.6米。1月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19℃。

中文名称: 立陶宛共和国

英文名称: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简称: 立陶宛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维尔纽斯

主要城市: 考纳斯,克莱佩达等

国庆日: 1918年2月16日

国家代码: LTU

官方语言: 立陶宛语

货币: 立特

时区: 东二区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

人口数量: 335万人(2008年12月)

人口密度: 55人/平方公里(2008年)

主要民族: 立陶宛族,波兰族等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国土面积: 65300平方公里

水域率: 1.35%

GDP总计: 322.92亿欧元(2008年)

人均GDP: 9592欧元(2008年)

通货膨胀率: 8.5%(2008年)

国旗

立陶宛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条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黄、绿、红三色。立陶宛于1918年宣布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用黄、绿、红三色旗作为国旗。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采用左上角有黄色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下部有白色窄条和绿色宽条的红旗作为国旗。1990年宣布独立,采用上述三色旗为国旗。

立陶宛国徽

国徽

立陶宛国徽为盾徽。红色盾面上一位身着银装的骑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右手挥一把银剑,左手持蓝地镶金黄色双十字的盾牌。

人口

立陶宛人口为335万(2008年12月)。民族有立陶宛族、俄罗斯族、波兰族、白俄罗斯族,还有少量的乌克兰族、犹太族、拉脱维亚族和鞑靼族等。南部人口密度较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主要宗教为天主教东正教,其次是基督教新教、犹太教等。主要语言为立陶宛语和俄语,立陶宛语为官方语言。 立陶宛传统舞蹈

节日

【国家重建日(国庆日)】2月16日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国家重建,立陶宛共和国成立)

【恢复独立日】3月11日(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发表独立宣言)

【国家日】7月6日(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国王明陶卡斯加冕)。

国家政要

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Dalia Grybauskaite),2009年5月当选;总理安德留斯库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2008年12月就职;议长伊雷娜德古蒂埃内,2009年9月当选,德古蒂埃内是立陶宛历史上首位女议长。

国花

芸香

自然地理

立陶宛一处国家公园立陶宛面积为6.53万平方公里。国境线总长为1846公里,其中陆上边界1747公里,海岸线长99公里。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地势平坦,东部和西部丘陵起伏,平均海拔200米左右,为灰化土壤。主要河流有涅曼河(内穆纳斯河),境内多湖泊。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17℃。

资源地理

森林和水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97.8万公顷,覆盖率为30.3%。有722条河流,4000多个湖泊。此外还有泥炭、矿物建筑材料等。

历史地理

立陶宛大公维陶塔斯公元5—6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2世纪起受到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世纪形成立陶宛民族。14—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558—1583年,立陶宛参加了反俄国的立窝尼亚战争。1569年根据卢布林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1815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立陶宛人民参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兰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立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8年12月至194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宣布独立。1926年9月28日,苏联政府同立陶宛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得逞。根据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立陶宛被划归苏联版图,随后苏军进入立陶宛,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再度占领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脱离苏联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国务委员会正式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政区地理

立陶宛最高行政建制为县。全国划分为10个县:阿利图斯、考纳斯、克莱佩达、马里扬泊列、帕聂韦日斯、希奥利艾、陶拉格、特尔希艾、乌田纳、维尔纽斯,下设108个市,44个区。主要城市有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首莱等。

首都

维尔纽斯维尔纽斯(Vilnius),位于立陶宛东南部的内里斯河和维尔尼亚河汇合处(北纬54度41分、东经25度17分)。人口54万人(2008年底),面积394平方公里。1月平均气温—7.8℃,7月平均气温20.8℃。

维尔纽斯郊区以景色优美著称。城市东北郊有优良的浴场,瓦拉库姆皮亚是别墅集中地。特拉凯湖泊群分布在城市西郊,这里湖水清澈,林木茂盛,景色宜人,是游览胜地。特拉凯过去曾是特拉凯公国的首府,至今它还保存着昔日的宫殿遗址,殿中的残存壁画还依稀可见。

宪法

立陶宛前总统阿达姆库斯立陶宛宪法1992年10月25日经全民公决通过,11月2日生效,后多次修订。现行宪法共15章、154条。规定立陶宛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公民权力一律平等。立为议会制国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批准或否决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任命和解除国家领导人的职务;有权弹劾总统,但需经3/5以上议员支持。总统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任两届。凡年龄在40岁以上且近3年在立连续居住的立公民可竞选总统。如总统病故、辞职、被弹劾或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务等情况,其职责由议长代为行使。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就重大外交问题做出决策,经议会同意任命和撤换总理,根据总理推荐任命和撤换部长。

截至2008年7月,立陶宛共有39个政党和政治组织注册登记。

2008年,立陶宛政局基本稳定。以社民党为核心的执政联盟成功维护内部团结,基本完成施政纲领。10月,立陶宛举行议会选举。12月,祖国联盟—基督教民主党、民族复兴党、自由运动、自由中间联盟组成中右联合政府,祖国联盟—基民党主席安德留斯库比留斯出任总理。2009年5月17日,独立候选人、前财政部长、欧盟委员会财政和预算委员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当选立首任女总统,7月12日就职。

总统选举

最近一次总统选举在2009年5月17日进行,选举结果如下:达莉亚格里包斯凯特 69.1%;阿尔基尔达斯布特凯维修斯 11.8%;瓦伦蒂纳斯马祖罗尼斯 6.2%;其他三名候选人共12.2%

议会

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实行一院制,共 立陶宛地图有141个席位,任期4年。议员由25岁以上在立定居的立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中71名议员由全国71个选区中直接选出,其余70名由进入议会的政党产生,获得5%以上选票的政党和7%以上选票的政党联盟可进入议会,并根据各自获得选票的比例分配议席。现议会于2008年10月选举产生,其主要党团及议席分别为:祖国联盟—基民党44席、社民党26席、民族复兴党16席、秩序和正义党15席、自由运动11席、劳动党10席、自由中间联盟8席、波兰人选举运动3席、农民人民联盟3席、独立议席4席、新联盟1席。现任议长为民族复兴党主席伊雷娜德古蒂埃内(Irena Degutien?),2009年9月17日当选。

政府

本届政府为独立后第15届政府,由祖国联盟—基督教民主党与民族复兴党、自由运动、自由中间联盟四个党派联合执政,于2008年12月组成,下设13个部。总理:安德留斯库比留斯。内阁成员包括:卫生部长阿尔吉斯查普利卡斯、社会保障和劳动部长里曼达斯尤纳斯达吉斯、国防部长拉萨尤克涅维切涅、环境部长盖迪米纳斯卡兹劳斯卡斯、经济部长戴纽斯克雷维斯、交通部长埃利吉尤斯马修利斯 、内务部长雷蒙达斯帕赖蒂斯、农业部长卡济米拉斯斯塔尔凯维丘斯、教育和科学部长金塔拉斯斯捷潘纳维丘斯、财政部长阿尔吉尔达斯盖迪米纳斯谢梅塔、司法部长列米吉尤斯施马修斯、外交部长维加乌达斯乌沙茨卡斯、文化部长列米吉尤斯维尔凯蒂斯。

司法

宪法法院院长凯斯图蒂斯拉平斯卡斯,2008年4月3日就职,任期至2011年3月。最高法院院长维陶塔斯格雷丘斯,1999年7月8日就任,任期9年。总检察长阿尔吉曼塔斯瓦兰蒂纳斯,2005年11月24日就任,任期7年。

立陶宛现任总统格里包斯凯特

政要

达 利娅格里包斯凯特:立陶宛总统。1956年3月1日生于维尔纽斯,1983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日达诺夫大学经济学专业。1983年起在立科学院任职。1983年至1990年在维尔纽斯高级党校任教。1990年至1991年在立经济研究所工作。1991年至1994年任对外经济关系部欧洲司长、外交部对外经济司长。1994年至1995年任入盟谈判副代表1996年至1999年任驻美使馆公使。1999年至2001年先后任副财长和副外长。2001年至2004年任财政部长。2004年11月起任欧盟委员会财政和预算委员。2009年5月17日当选总统,7月12日就职。她未婚,无子女。

安德留斯库比留斯:立陶宛总理。出生于1956年12月8日。1979年毕业于维尔纽斯大学物理系。1981年至1984年在维尔纽斯大学研究生院进修。1984年至1990年先后在维尔纽斯大学任实验员、工程师和研究员。1990年参与立独立运动萨尤季斯,1990年至1992年任该组织责任秘书。1992年至2008年连续五年当选第六届至第十届议会议员,先后在议会欧洲事务、自然保护、法律和法制、预算和财政等委员会工作,其中1996年至1999年任第一副议长。1999年至2000年任政府总理。2005年至2008年为议会反对党领袖。2008年12月起任总理。他懂英语、俄语。已婚,有两子。 立陶宛现任总理库比留斯

编辑本段

经济

体制

工农业比较发达。独立后通过企业私有化走向市场经济,经济形势基本平稳。国内有三个自由经济区:考纳斯、克莱佩达和希奥利艾,那里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欧洲标准的公路网,4个国际机场,不冻港(东波罗的海岸)和该地区第一个卫星通讯系统。自然资源贫乏,但盛产琥珀,有少量的粘土、砂石、石灰、石膏、泥炭、铁矿石、磷灰石及石油,所需石油和天然气靠进口。西部沿海地区发现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储量尚未探明。森林面积197.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以上。多野生动物,有60多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和50多种鱼类。工业是立陶宛的支柱产业,主要由矿业及采石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三大部门组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发展迅速,生产的高精度机床、仪表、电子计算机等产品行销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农业以水平较高的畜牧业为主,占农产品产值的90%以上。农作物有亚麻、马铃薯、甜菜和各种蔬菜,谷物产量很低。

立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较发达,糖、奶、肉制品出口有一定优势。现已基本完成市场经济转轨,非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73%。2002年,宏观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金融、税收改革取得成效,私有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供求改善,外资流入增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GDP增幅为5.9%。但支柱产业不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对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投入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511.82亿立特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14780立特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2年):6.7%

货币名称:立特(LITAS),辅币为立分(CENTAS)。

1立特=100立分

汇率:1美元=3.25立特(2002年12月)。

通货膨胀率(2002年):0.3%

失业率(2002年):11.3%。

工业

2002年工业产值266.52亿立特,同比增长7.5%,占GDP的52.56%。主要工业部门为采矿和采石业、加工和制造业以及能源,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7%、86.2%、12.1%。采矿和加工制造业产值222.93亿立特,增长7.7%,电力、天然气、供水业产值40.63亿立特,增长6%。工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7.9%。

据立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1、200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开采泥炭(万吨) 24.55 26.32 51.25

开采石英砂(万立方米) 4.07 5.70 4.37

化肥(万吨) 91.44 87.85 115.04

造纸(吨) 12264 14732 10436

水泥(万吨) 56.95 55.81 59.92

电视机(万台) 20.62 16.83 34.71

显像管(万个) 276.2 306.8 342.7

亚麻纤维(吨) 4095 6597 3660

套装(万套) 54.05 48.14 36.20

布匹(亿平方米) 1.086 1.039 9240

立陶宛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113.84 146.89176.725

输送管道天然气(亿立方米) 10.065 8.646 6.135

农业

2002年立农业产值35.5亿立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谷物增长9%,糖类增长17%,油菜增长63%,马铃薯增长45%,肉类增长8%,蛋增长6%,牛奶增长1%。共有6.75万个农场,耕地面积230.13万公顷。全国3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17%。

据立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1、200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为(千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谷 物 2730.7 2397.5 2602.0

马铃薯 1791.6 1054.4 1531.3

蔬 菜 329.4 322.0 261.0

甜 菜 881.6 894.1 1029.8

亚 麻 7.2 4.0 7.8 油菜籽 81.0 64.8 105.6

净 肉 264 208 224

牛 奶 1725 1730 1752

鸡蛋(亿个)6.92 7.42 7.90

服务业

共有批发商11389家,零售商42886家,各类餐饮业实体4998家。从业人员及占从业人口的17%。

2002年零售业销售额154.6亿立特,同比增长12.4%;餐饮业产值为3.268亿立特,增长18.7%。旅游业

2002年共接待外国游客399.94万人次,同比下降4.7%。外国游客人数和比例为:俄罗斯117.28万(29.3%),拉脱维亚114.60万(28.7%),白俄罗斯64.68万(16.2%),波兰30.49万(7.6%),爱沙尼亚23.19万(5.8%),德国11.78万(2.9%),其它国家37.92万。立陶宛人出境者约358.39万人次,同比减少5.7%。主要旅游景点:维尔纽斯老城、特拉盖城堡、百浪港、尼达、希奥利艾十字架山、杜鲁斯基宁盖等。

交通运输

交通体系完备,铁路网与欧洲及前苏联各共和国连成一体,并拥有发达的公路网。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

铁路:总长1997.2公里。2002年铁路货运量3678.82万吨,同比增长26.1%;其中国内货运量652.5万吨,同比增长2.9%,国际货运量3026.32万吨,同比增长32.5%。

公路:总长21316公里。干线公路1724公里,国家级公路4864公里,地区级公路14728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1980公里,水泥路面86公里,砂砾路面9227公里,块石路面23公里。2002年公共交通运送乘客1.65665亿人次,增长0.8%。

水运:2002年海运总量2582.14万吨,同比增长15.5%;其中装货量2125.27万吨,同比增长17.2%,卸货量456.87万吨,同比增长8.3%。内河货运量51.50万吨,同比下降5.2%。水路客运量为289.02万人次,同比增加118.4%。克莱佩达是立唯一海港。年吞吐能力:7000多艘船只,70000多名旅客,货物转运量2000多万吨。

空运:2002年航空公司空运旅客37.63万人次,同比增长3.6%,共计5.244亿人/公里,增长8.4%。运输货物、行李、邮件量为3350.9吨,同比增长1.5%。机场进港35.06万人次,同比增长8.8%;出港35.10万人次,同比增长6.9%;中转1.60万人次,同比下降6.3%。飞机起降26013次,其中国际航线23541次。国际机场有:维尔纽斯机场、考纳斯机场、百浪港机场。

财政金融

截止2002年底,黄金外汇储备80.13亿立特,同比增长20%。国家债务总额131.63亿立特(占GDP26.3%),其中外债91.78亿立特,内债39.85亿立特。

2000-2002年国家财政状况(亿立特)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平 衡

2000年 57.813 58.422 -0.609

2001年 63.447 69.748 -6.301

2002年 104.74 110.64 -5.9

共有10余家银行,主要银行及资产情况如下:

1.维尔纽斯银行(Vilniaus Bank),资产60.48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41.62亿立特,贷款额27.44亿立特。

2.汉莎-立陶宛储蓄银行(Hansa-LTB),资产39.59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33.60亿立特,贷款额12.06亿立特。

3.立陶宛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Lithuania),资产17.92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11.79亿立特,贷款额9.58亿立特。

4.斯诺拉斯银行("Snoras" Bank),资产9.01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6.86亿立特,贷款额5.48亿立特。

对外贸易

据立海关统计,2002年出口额为202.798亿立特,增长10.6%,进口282.201亿立特,增长11%,逆差79.403亿立特。主要出口商品是矿产品和纺织品,主要进口商品是矿产品和机电产品。

2000-2002年进出口贸易(亿立特)

2000 2001 2002

出口额 152.375 183.328 202.798

进口额 218.260 254.132 282.201

差 额 -65.885 -70.804 -79.403

立陶宛2002年对欧盟国家出口98.154亿立特,占出口总额的48.4%,同比增长12.0%;对独联体国家出口38.937亿立特,占出口总额19.2%,同比增长7.7%。从欧盟国家进口126.990亿立特,占进口总额45%,同比增长13.6%,;从独联体国家进口73.937亿立特,占进口总额26.2%,同比减少0.9%。

2002年主要出口伙伴国及所占比例分别为:英国13.5%,俄罗斯12.1%,德国10.3%,拉脱维亚9.6%,波兰6.2%。主要进口伙伴国及所占比例为:俄罗斯21.4%,德国17.2%,意大利4.9%,波兰4.8%。

【外国资本】 截止2002年底,立获外国直接投资累计131.82亿立特,同比增长23.7%,其中2002年外来直接投资额23亿立特,人均获外国投资总额3808立特。主要投资领域为:加工制造业29.3%,金融20.1%,贸易17.3%,邮政及其它服务业务13.9%。主要投资国家为:丹麦17.2%,瑞典15.3%,爱沙尼亚11.7%,德国9.6%,美国8.7%。

【外国援助】 2000年上半年,立共得到各种财政和人道主义援助1.326亿立特,同比增长61.6%,其中1.03亿是以物资形式提供的。这些援助15.9%来自立本国企业和个人,其余84.1%来自世界35个国家,主要为:美国6000万立特,德国2200万立特,法国790万立特,丹麦450万立特,挪威190万立特,波兰158万立特。

人民生活

2007年初,立全国住宅面积814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1平方米,城市居民22.9平米,农村居民26.3平方米。全国共有医院174所,病床27114张,医生13510人,每万名居民拥有病床80.1张和医生39.9人。截至2007年初,立共有固定电话79.24万部,移动电话用户达471.82万,家庭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42%和40.3%。

截至2008年底,立居民月工资2174立特(约630欧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20.6%,税后实际收入1667.2立特,增长23.3%,平均养老金770立特(约223欧元),增长29.4%。2008年全年平均失业率为5.8%。2008年底,立登记注册的失业人口9.43万人。

编辑本段

军事

国防

1992年11月19日,立陶宛组建军队,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立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国防委员会是协助总统处理国防事务的决策机构,由总统 立陶宛士兵、议长、总理、国防部长和三军司令组成。现阶段实行行政领导与作战指挥相分离的军政、军令双轨领导体制,即由国防部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由三军司令及其领导的国防参谋部指挥部队执行各种作战训练任务。

立国家安全政策是公开、透明和非对抗性的,认为目前国家安全未受到任何直接军事威胁,不视任何国家为敌人。

军力

2008年,立军队共有16000人,比2007年减少1000人,编为陆军、空军、海军、特种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军事教育训练机构和部队等,其中陆军有近6000人,空军1000多人,海军600多人。另有8000多名预备役人员。实行职业军人和义务兵混合制,义务兵服役期12个月。目前,立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波黑和格鲁吉亚等地派有220余人参加维和行动和国际军事行动。

军费

2008年度国防预算支出为3.7亿欧元,同比增长13.5%,占国民生产总值1.16%。

饮食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面食、土豆、甜菜、白菜、猪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火腿、香肠、熏猪肉是他们的传统肉制品。他们一般都喜欢烤制食品,也爱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饭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饺子,猪肉熏肠也是他们的常用食品。他们喜欢俄式西餐,用餐惯于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

蓬佩奥“效忠”特朗普举动涉嫌违法,这是为何?

由美国民主党人领导的国会众议院外交事务监督和调查小组委员会宣布,将对国务卿蓬佩奥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是否违反联邦法律和法规展开调查。

报道称,蓬佩奥在该次大会上讲话的决定招致一众国务院官员批评,因为这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国务卿避免公开参加党派政治活动的传统。尤其是这个演讲视频还是蓬佩奥在访问耶路撒冷期间预先录制的,似乎也违反了他自己上个月向外交官员强调的政治活动指示意见。

但一位国务院发言人和知情人士曾为蓬佩奥辩解说,国务卿将以个人身份发表讲话且制作演讲视频不会动用纳税人的钱。调查小组委员会主席在8月25日致信副国务卿斯蒂芬比根时说,“一位在任国务卿在两党的党派大会上发言非常不寻常,且可能是前所未有的,这似乎也可能是非法的。”

调查委员会主席还表示,为了进一步履行宪法赋予的对国务院进行监督的义务,同时确定是否有必要采取司法行动,监督和调查小组委员会对此事进行详细的调查。他要求比根在9月1日前进行一次相关情况的简报会,就一系列问题提供书面回应。

美国国务卿设立于独立之初的1789年。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中,总统代表最高行政权力,国会则代表立法权力。为防止在外交上出现“两权分立”、相互掣肘,当时的众议员麦迪逊于1789年5月19日提出议案,政府应设外交部和外交部长一职,因此国务卿相当于外交部长。

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长,不同于有些国家外长并不是首席部长;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也就是说不仅仅限于外交事务。

美国国务卿相当于中国政府什么级别?

美国国务卿是美国国务院的首长。美国国务院(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有时亦用State

Department),美国联邦政府主管外交并兼管部分内政事务的行政部门,直属美国政府管理的外事机构,相当于外交部。美国国务院为美国最庞大的官僚机构之一,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务院于1789年9月由美国外交部改组而成。在政府各部中居首席地位。美国国务卿设立于独立之初的1789年。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中,总统代表最高行政权力,国会则代表立法权力。为防止在外交上出现“两权分立”、相互掣肘,当时的众议员麦迪逊于1789年5月19日提出议案,政府应设外交部和外交部长一职,因此国务卿相当于外交部长。

美国的国务卿是世界上独有的一个职位,从其主要从事的活动看,相当于一国的外交部长,但根据美国宪法,一、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长,不同于有些国家外长并不是首席部长,二、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也就是说不仅仅限于外交事务。国务卿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同意),并对总统负责,是仅次于正、副总统的高级行政官员;是总统外交事务的主要顾问,内阁会议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席委员。国务院设有副国务卿、政治事务副国务卿、协调安全援助计划副国务卿,以及副国务卿帮办、助理国务卿等官员。但最初的国务卿主要是忙国内的事。其职责包括参与制定、发布、保管国内的法律法令,为国内行政部门的人事任命做公证,保管国会的各类书籍和文件等。后来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外交活动日益增多,国务卿才真正转向外交。迄今为止,美国已有67届国务卿,现任国务卿是希拉里(Hillary

RodhamClinton)。参考资料:

俄放话天然气价冬天将大涨,立陶宛态度变了,对俄制裁还能实行吗?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欧盟就一直想用各种制裁来限制俄罗斯,试图挟制俄罗斯停火,欧盟主要是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进行限制打击,他们想的是俄罗斯是能源大国,限制其能源后俄罗斯的经济必然下降,可是他们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现在冬季即将来临,俄罗斯称天然气将大幅涨价,很多依赖俄罗斯的国家坐不住了,欧盟对俄的制裁也将会慢慢放缓。

因能源问题欧洲国家已经放缓了对俄的制裁

根据环球网的报道来看,立陶宛外长在发布记者会的时候说,欧盟现在对俄罗斯增加制裁的兴趣已经不大了,欧盟现在因为天然气供应的不足和价格上涨,很多欧盟的国家已经对即将到来的寒冬感到焦虑。

加上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表示因为西方的持续制裁导致的天然气产量和出口下滑,对欧洲出口的天然气将上涨百分之六十。之前的欧盟只有经济危机,现在加上能源危机恐怕欧盟的很多国家都坐不住了,比较民众才是立国之本,现在国家的制裁造成的后果让人民承担肯定说不过去。

如果持续制裁的话欧盟一些国家社会安定将不能继续维持

现在的情况是包含俄国在内的很多欧盟国家面对能源问题已经火烧眉毛了,他们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等能源,所以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恢复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希望俄罗斯能像以前一样开放能源,种种行径已经证明在这场制裁中欧盟是首先坐不住的。

民众的生活成本持续增加,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一些社会动乱,这是很严重的。依靠俄罗斯的新能源对欧盟各国的民众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如果现在那些政客还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持续对俄罗斯制裁肯定会自食恶果。

综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对俄制裁将不会再实行,这是两败俱伤的无硝烟战争,受苦的始终是两国人民,还是希望俄乌能够尽快恢复和平,用谈判的形式处理问题。

国务卿相当于外交部长是吗

美国的国务卿是世界上独有的一个职位,从其主要从事的活动看,相当于一国的外交部长,但根据美国宪法,一、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长,不同于有些国家外长并不是首席部长,二、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也就是说不仅仅限于外交事务。

上一篇:三毛流浪记第一部(三毛流浪记第一部 电视剧)
下一篇:泰拉瑞亚手机版(泰拉瑞亚手机版下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