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模板(需求分析模板是什么)

今天给各位分享需求分析模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需求分析模板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怎么编写用户业务需求分析...

今天给各位分享需求分析模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需求分析模板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怎么编写用户业务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格式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

【说明】目标: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弄清楚系统究竟要 “干什么”及“由谁干”,并用合乎规范的文字及图表予以描述。不需要说明“怎么干”,因为那是设计阶段的事情。有关文字与图表应尽量让用户便于理解。

预期读者:用户方的相关业务人员、双方的开发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

作用:实现开发方与用户方的双向沟通,是把业务需求计算机化的关键步骤。

为下一阶段的概要设计工作提供依据。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更时,应添写补充说 明;如变动过大可形成新版本。

软件需求说明(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的主要作用为:

 为用户方与开发方建立共同协议奠定基础。

 提高开发效率、强化进度控制。

 为项目的的评测与验收提供依据。

 便于移植。

 作为系统不断提高的基础。

1.2 编写背景

1.2.1 系统名称及版本号

【说明】形如“网银三期***系统V3.0.0”。其中,版本号的格式为“XX.XX.XX”,X为阿拉伯数字,左“0”可省略。

1.2.2 使用者

【说明】适应对象和范围。主要指预期读者,也供有关领导审阅。

1.2.3 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说明】在用户现有的及预期的整个应用系统中,给本系统准确定位。用示意图及相应的文字予以说明。

2 用户的基本情况

2.1 系统建设背景

【说明】项目背景与依据、现有基础、项目规模、预期目标等。可繁可简,格式自定。

2.2 组织机构与职能

【说明】用层次示意图及相应文字表示(如果需要开发的系统与部门没有直接依赖关系此节可省略,本章随后的小节数将顺次减1),

加注:组织机构的层次数、数目、各个机构的职能简述。

2.3 用户特点

【说明】所在行业特征、操作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的数量、学历与水平、数据量大小、使用频度等。

2.4 用户业务分析

【说明】在本部分,希望系统分析人员能够对用户业务现状进行分析、对用户对本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一定的预测等。以便设计人员对业务及其发展有所了解,增强系统设计的前瞻性。

2.5 计算机应用现状

【说明】可繁可简,格式自定。

3 业务需求

3.1 项目概述

【说明】

第一、 指明项目的开发意图、应用目标(总目标、分期目标)、作用范围、预期效益等。

第二、 指明在输入信息转变为输出信息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应用软件必须完成的基本功能(采用自然语言叙述)。但此时不要求对基本功能进行分解。

第三、 如果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相关联,则应确定本系统的基本功能边界(可采用图示+文字说明的形式,用蓝色标示出本系统的功能,用绿色标示出相关系统的功能)。

3.2 约束条件

3.2.1 费用约束

【说明】 预计投资金额概算、其中软硬件费用的比例、资金分期到位计划。

3.2.2 进度约束

【说明】预计完成日期、分步实施期限。

3.2.3 其它约束

【说明】场地面积限制、通信设施基础、其它干扰因素。

注意: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是包罗万象的;用户自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轻诺必寡信。故应特别指出:由于哪些条件的约束,本系统不能满足哪些业务需求与系统需求。

本章主要介绍项目的总体业务功能,要求站在客户的角度把握系统需求.

3.3 性能需求

【说明】依据ISO9000标准及我们的理解,下面列出了软件的6组性能,共涵盖21个子特性。这些性能/子特性的相对重要性并不是等同的。编写时,可以基于具体项目的实际需求,对下述标题或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事实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往往要作出某些折中。

本节说明系统在性能方面的预期目标,不要求提供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

3.3.1 功能性

【说明】指与软件实现的各项功能及其指定性质有关的一组属性。这些功能都是满足规定需求和潜在需求所必需的。它包括5个子特性:

适用性:与指定业务所需各项功能的实现及其适合程度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准确性:与保证正确(或符合要求的)结果(或效果)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互操作性:与软件同一些指定系统交互作用能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复合性:使软件遵守相关的标准、约定/法律或类似规定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保密安全性:与针对蓄意(或无意)而非法存取程序和数据的预防能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保护软件的要素,旨在防止各种非法访问、修改、破坏、泄密及感染计算机病毒等。

3.3.2 可靠性

【说明】指在规定的条件和期限内,与软件保持其性能水平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

成熟性:与软件故障引起的失误频率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容错性:在软件故障发生或其规定界面被破坏的情况下,与软件仍能保持规定性 能水平的能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可恢复性:在失效的情况下、在限定的期限和强度范围内,与软件重建性能水平 并恢复直接受影响的数据的能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3.3.3 易使用性

【说明】指与规定用户(或潜在用户)使用软件所需的努力程度、对这种使用所做的评估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它包括3个子特性:

易理解性:与用户为理解其逻辑概念及适用范围需做的努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易学习性:与用户学习其应用(例如操作控制、输入、输出)需做的努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易操作性:与用户操作及运行控制需做的努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3.3.4 高效性

【说明】指在特定的运行环境中,描写软件性能水平与所用的资源量之间关系的一组软件属性。它包括两个子特性:

时间特性:在完成软件功能时,与响应时间、处理时间、吞吐率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资源特性:在完成软件功能时,与所用资源量及占用时间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3.3.5 可维护性

【说明】与对软件进行指定的修改所需的工作量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它包括4个子特性:

易分析性:与诊断故障、确定失败原因、在需要修改的部位进行标识等所做努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易修改性:与实施修改、排除故障、环境改变所做努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稳定性:与修改的意外影响带来的风险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易测试性:与对经过修改的软件进行检验/确认做努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3.3.6 可移植性

【说明】指软件从一个环境转移的另一个环境时,与其适应能力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它包括4个子特性:

适应性:除已有手段外,无须采用其它措施或手段,软件便应能适应指定的环境。与这种能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称为适应性。

易安装性:在指定环境内,与安装软件所需努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一致性:软件从一个环境转移的另一个环境时,应符合一定的标准和约定。与这种符合程度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称为一致性。

易替换性:有时会出现这种需求:在某个其它软件的运行环境下,要用本软件来置换那个软件。与这种可能性及所需努力有关的一些软件属性。

4 用户需求

【说明】本章下面介绍的是一般规模软件系统的书写格式。在书写过程中可能要以业务名称划分小节(例如:5.1 代收电话费)。每个业务小节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此业务中角色和功能的定义;第二部分是此业务的图形分析方法。

在本章开始未分节的部分,应当绘制一个总体结构图,依据这个总体结构图进行一个总体描述,使得阅读者对下面分节描述的各个功能形成一个整体印象。这个总体结构图不一定是指在ROSE工具中绘制的用例总图, 而是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包括“用例总图”、“适当级别的数据流图”、“IDFF图”、“数据流程图”或其他专业图形分析图示等。

每个小节中的第二部分采用rational公司的rose2000作为工具绘制用例(use case)图和顺序(sequence)图。在这里采用rose工具是作为绘图分析工具使用,对需求的描述和分析并不代表我们的设计采用UML标准和面向对象的设计,具体分析人员应当根据实际的用户需求描述绘制顺序图,而并不着重考虑对象的分析限制。

需求变更的处理原则:获得批准的需求变更,需要在《需求分析》中有所体现。增加的需求,需直接从本章尾部顺序添加,相应的小节编号也需要依次增加。例如:本章小节为5.1—5.5,增加的需求小节编号则为5.6。删除的需求,不需要将相应需求直接从《需求分析》中删除,而只需在相应需求小节上注明删除,并标出《需求变更单》编号。修改的需求,可在相应的需求小节直接修改。所有对《需求分析》内容的修改必须在修改历史中留有记录。

4.1 业务名称1

4.1.1 角色/功能定义

【说明】根据会议纪要、小组讨论,确定系统中的角色(角色可以为外部系统或系统用户),和功能,并给出相应的定义或解释。

4.1.2 图形分析

【说明】本节主要描述相应业务的用例图和顺序图的内容

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制品的文档。它记录了对必须构造的系统的决定和理解,可用于对系统的理解、设计、浏览、配置、维护和信息控制。UML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方法、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种应用领域以及各种开发工具,是一种总结了以往建模技术的经验并吸收当今优秀成果的标准建模方法。

在本需求模板中我们选取的是UML视图来辅助进行图形需求分析,选用Rational公司的ROSE工具完成。在需求分析过程需要完成结构分类中的用例分析,绘制用例图;对用例的动态行为进行交互分析,描述执行系统功能的各个角色之间相互传递消息的顺序关系,绘制顺序图。

在这里请作者将制作的用例图和顺序图拷贝到本文档中。

基本成分:用例(use case)、用例视图(use case view)、角色(role、actor)、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

模板和命名:为更好地使用ROSE图形分析工具,我们设定一个基本的分析模板,文件名为lansoftmdl.mdl。该文档涉及项目开发的需求、概设和详设3个阶段,在需求阶段主要完成模板中用例视图(use case view)规定完成的部分。在项目中使用该模板后生成的mdl文件纳入文档的配置管理,具体命名参照SEMP体系的命名规定。修改历史记入文档开始部分的“mdl文档修改历史表”中。

【ROSE使用要求】

1、 要求使用ROSE工具时必须完成模板和使用要求中规定完成的内容,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部分内容。

2、 在公司没有购买确定版本的ROSE以前,使用的ROSE版本应在项目开始前在项目组规定好,并由配置管理员负责配置。

3、 在用例视图(use case view)中建立一个名称为main的主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所有用例图的全部内容,具体应用时还可以根据情况建立多个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

4、 在用例视图中请采用中文对所有的角色(actor\role)进行命名。其中角色必须在双击该对象图后,详细填写该角色的描述(documentation)和该角色代表的角色数量(detail-multiplic)。

5、 在用例视图中请采用中文对所有的用例(use case)进行命名。命名中在一般的中文概括前应增加代表本节编号的部分,如“1.用户认证”,顺序编号。其中用例必须在双击该对象图后,详细填写该用例的描述(documentation)。

6、 在每个用例下必须组织建立相应的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对于一个用例可以包含多个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各个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的命名需在一般的中文概括前增加代表本节编号的部分,如“1.1用户认证”,顺序编号,其中第一个1代表所属的用例,第二个1代表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的编号。产生顺序图的数量根据说明需求的具体要求设定。其中顺序图中的各个对象消息(object message)必须在双击该对象图后,详细填写该对象消息(object message)的描述(documentation)。

4.1.3 数据存储需求

【说明】根据会议纪要、小组讨论,对于在需求调研中有关的数据实体对象或数据实体信息,应当根据需要提出可能数据类型和数据长度以及单位量纲的记录或建议。

5 运行环境

【说明】本章只提出运行环境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将在《概要设计说明书》中给出。

容许提出几种可选方案。

5.1 硬件平台

【说明】指出本应用软件适用的主机/服务器与终端/工作站的技术指标、基本配置、接口特点、特殊约定等。

应尽可能地说明上述设备在各级用户机构预计的分布状态。

5.2 网络平台

【说明】选型标准、网络类型、基本部件、接口情况、对综合布线的要求、限制条件等。应画出网络(广域网、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图,说明后者对前者的接入方式。

5.3 软件平台

【说明】操作系统的名称、生产厂家、版本号等。

数据库的名称、生产厂家、版本号等。

数据库设计工具的名称、生产厂家、版本号等。

网络通信协议的名称、生产厂家、版本号等。

前端开发工具的名称、生产厂家、版本号等。

测试开发工具的名称、生产厂家、版本号等。

现场运行时需要的工具软件的名称、生产厂家、版本号等。

配置管理工具软件的名称、生产厂家、版本号等。

6 附录

【说明】列出基础素材中的文件、报表、单据等的样张,再附上必要的注释。

如果条件成熟,可以把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作为附件列于后。

6.1 电子文档编写方式与使用工具

【说明】编写要求、工具名、版本号、操作系统平台。使用多种工具时,应分别说明。形如:

Microsoft Word 97 for Windows 95/98

Power Designer 6.0 for Windows 95/98

Rational Rose 98 for Wintel

Visio或Power Point 97 for Windows 95/98

6.2 定义说明与符号

【说明】包括对专用术语及缩略语的解释、所用到的图(如use case、sequence图)之图符的表示与解释等。

6.3 参考资料

【说明】格式:作者,[版本号,]资料来源,日期 [,起止页号] 。其中,《质量保证计划》是必选的参考资料。

6.4 有关表格清单

【说明】列出用户提供的素材,加上我们积累的有关文件,作为系统分析的基础。在这里除系统内部没有用户参与的需求分析工作外,必须包括一个以上的用户访谈纪要、用户确认签名文件以及用户访谈计划等文件的列表。在列表中的文件应当作为附件与需求文档共同纳入配置管理

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模板(完整版)

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文档;

软件概要设计报告文档;

软件详细设计报告文档;

软件数据库设计报告文档;

软件测试(验收)大纲hi.gta123如有帮助,别忘了采纳哟!goto365testing,测评网,

软件工程需求分析的模板

需求规格说明阐述一个软件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它所要考虑的限制条件,它不仅是系统测试和用户文档的基础,也是所有子系列项目规划、设计和编码的

基础。它应该尽可能完整地描述系统预期的外部行为和用户可视化行为。除了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不应该包括设计、构造、测试或工程管理的细

节。

1)采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模版:

采用需求规格说明书模板在你的组织中要为编写软件需求文档定义一种标准模板。该模板为记录功能需求和各种其它与需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提供了统一的结构。注

意,其目的并非是创建一种全新的模板,而是采用一种已有的且可满足项目需要并适合项目特点的模板。许多组织一开始都采用IEEE标准

830-1998(IEEE 1998)描述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模板。要相信模板是很有用的,但有时要根据项目特点进行适当的改动。

1

2

3

4

5

6

A引言

目的

文档约定

预期的读者和阅读建议

产品的范围

参考文献

B综合描述

产品的前景

产品的功能

用户类和特征

运行环境

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

假设和依赖附录

C外部接口需求附录

用户界面附录

硬件接口

软件接口

通信接口

D系统特性

说明和优先级

激励/响应序列

功能需求

E 其它非功能需求

性能需求

安全设施需求

安全性需求

软件质量属性

业务规则

用户文档

F其它需求

G附件

词汇表

分析模型

待确定问题的列表

 

表2 需求规格说明模板

a. 引言

引言提出了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纵览,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档如何编写并且如何阅读和解释。

a . 1 目的

对产品进行定义,在该文档中详尽说明了这个产品的软件需求,包括修正或发行版本号。如果这个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只与整个系统的一部分有关系,那么就只定义文档中说明的部分或子系统。

a.2 文档约定

描述编写文档时所采用的标准或排版约定,包括正文风格、提示区或重要符号。

a.3 预期的读者和阅读建议

列举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所针对的不同读者,例如开发人员、项目经理、营销人员、用户、测试人员或文档的编写人员。描述了文档中剩余部分的内容及其组织结构。提出了最适合于每一类型读者阅读文档的建议。

a.4 产品的范围

提供了对指定的软件及其目的的简短描述,包括利益和目标。把软件与企业目标或业务策略相联系。可以参考项目视图和范围文档而不是将其内容复制到这里。

项目需求分析怎么写

项目需求分析的概念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户需求,就软件功能与客户达成一致,估计软件风险和评估项目代价,最终形成开发计划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和我在微软体验到的又不太一样,微软的需求分析大多是市场人员和用户协助小组的人去评估用户的接受程度,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因为公司的性质有根本差别)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确是处在主导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要负责整理用户需求,为之后的软件设计打下基础。需求分析阶段结束后,要求得到:1.SRS文档(System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2.DRM 文档;3.Acceptance Plan. 从广义上理解:需求分析包括需求的获取、分析、规格说明、变更、验证、管理的一系列需求工程。

狭义上理解:需求分析指需求的分析、定义过程。 一、为什么要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软件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开发出的软件却没人要,那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劳.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件,最后却不满足用户的要求,从而要重新开发过,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比如,用户需要一个for linux的软件,而你在软件开发前期忽略了软件的运行环境,忘了向用户询问这个问题,而想当然的认为是开发for windows的软件,当你千辛万苦地开发完成向用户提交时才发现出了问题,那时候你是欲哭无泪了,痕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

需求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他具有决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他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一定要对需求分析具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个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中,他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程序设计. 二、需求分析的任务简言之,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并准确地表达所接受的用户需求.三、需求分析的过程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制订规格说明,评审.

问题识别

就是从系统角度来理解软件,确定对所开发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需求的实现条件,以及需求应该达到的标准.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做什么),性能需求(要达到什么指标),环境需求(如机型,操作系统等),可靠性需求(不发生故障的概率),安全保密需求,用户界面需求,资源使用需求(软件运行是所需的内存,CPU等),软件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预先估计以后系统可能达到的目标.

分析与综合

逐步细化所有的软件功能,找出系统各元素间的联系,接口特性和设计上的限制,分析他们是否满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后,综合成系统的解决方案,给出要开发的系统的详细逻辑模型(做什么的模型).

制订规格说明书

即编制文档,描述需求的文档称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请注意,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是需求规格说明书(好象软考曾经考过这个问题),向下一阶段提交.

评审

对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给予评价.评审通过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否则重新进行需求分析。 四、需求分析的方法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强调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结构化方法,动态分析法等(个人认为,对初学者不必深究这些方法,实际上我也从来没用过这些方法)在此不讨论.

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软考等常考的知识点).原型就是软件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的版本,它实现了目标系统的某些或全部功能.

原型化方法就是尽可能快地建造一个粗糙的系统,这系统实现了目标系统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这个系统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这样一个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算法的可行性,技术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等.如,为了考察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软件工具快速的建造一个原型系统,这个系统只是一个界面,然后听取用户的意见,改进这个原型.以后的目标系统就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

原型主要有三种类型(软考考过):探索型,实验型,进化型.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对目标系统的要求,确定所希望的特性,并探讨多种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型: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进化型:目的不在于改进规格说明,而是将系统建造得易于变化,在改进原型的过程中,逐步将原型进化成最终系统。

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是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废弃策略,追加策略.废弃策略:先建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系统反复进行修改,形成比较好的思想,据此设计出较完整,准确,一致,可靠的最终系统.系统构造完成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废弃不用.探索型和实验型属于这种策略。

追加策略: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作为最终系统的核心,然后通过不断地扩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发展成为最终系统。进化型属于这种策略.

产品需求文档模板

首先告诉你产品需求文档肯定是有的!一个经过实际工作检验、经历过“质疑”、“挑战”和“斗争”之后沉淀下来的模板,肯定是已经吸收了各类人的偏好、意见,固化了很多符合实际业务必须的内容要求,能够起到很好的业务承接作用。格式化、标准化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工作方式,可以让你在编辑文档和接受文档的双方关系中建立一种“标准”的沟通机制和预先定义的沟通基础,减少额外的沟通成本,提高效率。

不过,在享受别人智力和经验梳理好的模板进行需求编写的同时,还是应该了解模板形成的原因,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对于模板的理解,进而形成对于产品需求文档的理解,在理解中使用,裁剪和优化。

要理解和分析模板,理解和分析产品需求文档,可以运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描述-解释-预测-监控

描述,是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的描述。观察的对象因不同的研究而有差异,其目标是尽可能完整地将观察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到的现象、由此现象所产生的思想和感觉,以及在观察过程中选择纳入的过程参与者对现象的反应等信息进行描述。

解释,是回答 “为什么”,是对于描述的理解、归类、定义和解释。其目标是将描述内容背后的成因、原理、动机,内容中各部分之间的相关,依存、依赖和影响关系等进行说明,以便对于描述内容有更清晰、更细致、全面的了解。

预测,根据以因果关系为内容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来推导未来的发展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通过研究解释内在的联系,准确地表达内在联系,从中推导出正确的预测。

监控,是对于预测行为、现象的观察和监督,包括了观察到的预测中的行为、现象的发生或者预测以外的行为、现象的外发生,以及因此而采取的对应的反映动作;这些反映动作是预测过程中根据内在联系制定的“响应”机制,并任其自然发生或者通过提供“系统”的自制能力来实现。

二、需求准备、编写和检查

回归到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在时间占比上较为集中的就是产品需求管理了,包括了需求的准备、分析、编写和检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描述——解释——预测——监控这个通用的科学分析过程也同样使用,且可以贯穿其中,并可以帮助理解、形成并固化成我们前文提到的需求文档的模板。这个科学分析的过程、方法在不同阶段运用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1. 描述

描述的过程是客观的进行“需求向”描述的过程,是一个“背景”信息的补充,用来说明,这个需求文档的源出是什么,是针对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具体什么领域,在怎样的范围内,涉及到的是那些人;在需求相应的功能设计实现之前,当前的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参与者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情况怎么样,是好,还是不好,还是勉强可以,对于新的需求的紧迫性是什么样的。此外,描述的过程还需提供一个基础的概念和流程的解释,用来统一作为背景去理解一个现实的业务场景和“沟通字典”,避免在沟通中因为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偏差。

需求准备的过程:了解需求来源(管理部门、市场部门、运营部门等),需求背景(行业、同业规则现状等);

需求分析的过程:了解需求目标、预期效果(时间、结果等)、使用者习惯、相关人影响;

需求编写的过程:描述需求目的、背景、时间和结果要求、业务流程、交互过程、系统架构、干系人角色和影响范围;

需求检查的过程:需求的背景、目标、过程、干系人、结果预测和预防的完整性检查;

2. 解释

解释在需求来源的基础上描述了 “为什么”接下来这个需求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加入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部分。就是这个需求是通过怎么样的方法解决了“描述”过程中提到的问题,这个新的解决方法需要要做什么,对于原有的业务过程有哪些改变,会提升什么,会降低什么,会影响哪些人、哪些业务部分、哪些业务系统以及哪些数据的产生。这个部分,是需求文档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部分,也是在内容上占比最大的一部分。

这里的解释根据产品需求面向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可能存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层面,比如对于运营的影响,对于前端市场的影响,对于用户的影响,对于财务、法务的影响;从技术开发、技术实现维度,比如对于前端开发的影响、对于服务端开发的影响、对于数据平台的影响,还可能涉及到对于运维资源的影响等;因此对应到实际的产品需求工作中:

需求准备的过程:了解需求可能涉及的相关业务系统及系统对应的数据流程和逻辑、了解需求可能涉及的外部服务的数据流程和逻辑;了解面向的内外部用户的产品使用水平、学习能力和使用习惯;

需求分析的过程:选择和制定最有效的,满足时间、资源投入等要求的方案;

需求编写的过程:详细描述需求的业务流程,通过各种图表格式说明新的解决方法在各服务系统之间、各业务部门之间、用户与产品,产品与后服务之间的数据、文件和行为的交互过程、详细的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每个业务节点明确的输出物和节点标志,重要性和优先级;系统架构、干系人角色和影响范围;

需求检查的过程:需求的流程、用户交互动作、系统信息交互等完整性检查;

3. 预测与监控

预测与监控在产品需求文档的管理上是联动的,是对于预测的事件发生的时候,进行管理的机制,监控=预测+干预。在产品需求文档的管理上,对于设计好的业务流程、使用功能,在实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 “非规划”的使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户并不总是按照产品设计的方式来使用产品,而且,往往相反。”因此,这部分内容很大的比例需要来对于用户的行为进行预测和监控,并提供“预防”或者“解决”方案。其中:

预防在于,预测产品的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进行的一些超过产品使用半径的操作,一旦进行这些操作,操作的任务流程会中断,掉出,进入其他业务流程中且无法回滚,从而使得操作无法进行下去,功能使用失败,使用者会感觉产品、功能没有包容性,缺乏引导性,导致了最后操作的失败,预想的结果没有实现,而且造成了一定的挫败感,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预防的具体方法多采用导航、提示等,不同的系统都有各自标准化的控价,我们在这里不做展开。

解决在于,预测产品的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因误解、操作手误而进行了“非标”、“超规”使用“掉出”原本设计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流程的情况下,需要提供额外的流程和控制来“回转”用户的操作,来帮助用户回到预先设定和他所需要的流程上来。解决的具体方法多通过“导航”引导“跳转”和“返回”、“回退”来实现。对应到实际的产品需求工作中:

需求准备的过程:了解用户特征和使用水平、评估、比较不同方式实现需求对于用户行为的可控性和“非常规”操作的危害程度;

需求分析的过程:选择和确定需求实现方案,评估行为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

需求编写的过程:详细描述需求的业务流程和交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用户异常操作,相应异常操作中系统反应,系统对应的控制和引导;

需求检查的过程:需求“异常”流程和相应引导、控制地完整性检查;

在需求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按照这个 描述——解释——预测——监控流程来进行。这四个既是步骤,是需求文档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需求编写完成之后的检查。

四个模块构成了需求文档的完整性,且同时有各自独立,有对应的说明,引导、要求和标准。所谓标准文档,就可以按照这四个模块作为框架、内容和格式。

写在最后

产品需求文档作为产品经理同视觉设计、交互设计以及技术开发人员进行需求沟通的一个载体,我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摹客的服务进行创作。一个完整的、充分沟通确认,并最终达成多方理解和共识的产品需求文档,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产品、功能的设计,保证产品、功能的实现,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各方理解的偏差而造成的时间、人力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及复工。

谁帮忙作一个网上聊天系统的需求分析,模板也许

1. 引言

1.1. 背景

说明:

a.待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b.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软件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网络;

C.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1.2. 参考资料

列出本说明书中引用和参考的资料,如:

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资料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1.3. 假定和约束[可选]

列出进行本软件开发工作的假定和约束,例如经费限制、开发期限、设备条件、用户的资料准备和交流上的问题等。

1.4. 用户的特点[可选]

列出本软件的最终用户的特点,充分说明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专长,以及本软件的预期使用频度。这些是软件设计工作的重要约束。

2. 功能需求

2.1. 系统范围

明确概要地说明用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如系统开发的意图、应用目标、作用范围以及其他相关的背景材料。

如果所定义的产品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应说明本产品与该系统中其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使用一张方框图来说明该系统的组成和本产品同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和接口。

2.2. 系统体系结构(二层架构的系统可剪裁本小节)[可选]

以图+文本结合的方式描述系统的总体架构。

以下应提供系统总体架构图:

以下对系统总体架构进行描述:

2.3. 系统总体流程

以图+文本结合的方式说明系统的总体流程。

图一是计划合同管理系统的总体流程图。

图一

2.4.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获取或描述系统需求中的每一个功能需求,并通过分析确定系统能够做什么?谁来使用这个系统?

· 建立用例模型:发现角色和用例,并确定角色之间的关系、用例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与用例之间的相互关系

· 描述用例:角色与系统如何交互的规格说明。

2.4.1. XXXXXXX(功能需求名称)

2.4.1.1. 功能描述

功能编号:

功能需求:从用户业务的角度描述功能需求。

2.4.1.2. 业务建模

从可视化的角度--用例图--描述功能需求

图二是综合计划管理系统合同编辑业务的功能需求用例图。

图二

2.4.1.3. 用例描述

以文本的方式描述每一个用例中角色与系统相互交互的规格说明。

1、 XXXXXX(用例名称)

描述对象 描述内容

标识符 用例的唯一标识符

说明 对用例的概要说明

参与者 与该用例相关的参与者列表,以及参与者的特点

频度 参与者访问此用例的频率

状态 通常分为:进行中、等待审查、通过审查或未通过审查

前置条件 一个条件列表,如果其中包含条件,则这些条件必须在访问用例之前得到满足

后置条件 一个条件列表,如果其中包含条件,则这些条件将在用例成功完成以后得到满足

被扩展的用例 此用例所扩展的用例(如果存在)

被包含的用例 此用例所包含的用例(如果存在)

基本操作流程 参与者在用例中所遵循的主逻辑路径,即当各项工作都正常进行时用例的工作方式

可选操作流程 在变更工作方式、出现异常或发生错误的情况下所遵循的路径

修改历史记录 修改人 : 修改日期:修改原因:

问题 如果存在,则为与此用例的开发相关的问题或操作项目的列表

以下是综合计划管理系统中的合同编辑功能需求中的合同增加用例描述:

描述对象 描述内容

标识符 IPMS0101

说明 增加一条合同记录

参与者 合同编辑人员--熟悉合同管理业务

频度

状态 通过审查

前置条件 1. 参与者具有合同增加的权限2. 参与者已选取对应的计划记录3. 当前计划总投资≥SUM(该计划下已签合同价)

后置条件 1. 数据库中更加一条合同纪律2. 可执行合同原件扫描用例3. 可执行合同付款增加用例4. 可执行合同修改和合同删除用例

被扩展的用例 无

被包含的用例 无

基本操作流程 请参见图三的合同增加流程

可选操作流程 当用户确认合同增加时发现异常时,系统提示合同增加无效的提示

修改历史记录 修改人 : 修改日期:修改原因:

问题 1. 合同编码的具体约定2. 合同类型、资金来源、合同受委托方字典表的具体设计

图三 合同增加活动流程

2、XXXXX(用例名称)

……

2.4.1.4. 用户界面

概要描述功能对应的用户界面风格,采用原型生命周期的项目也可以提供原型界面拷贝。

2.4.2. XXXXXXX(功能需求名称)

……

3. 非功能需求

3.1. 性能要求

3.1.1. 精度[可选]

说明对该软件的输入、输出数据精度的要求,可能包括传输过程中的精度。

3.1.2. 时间特性要求

说明对于该软件的时间特性要求,如对:响应时间;更新处理时间;数据的转换和界面更新传送时间等的要求。

3.1.3. 输人输出要求

解释各输入输出数据类型,并逐项说明其媒体、格式、数值范围、精度等。对软件的数据输出及必须标明的控制输出量进行解释并举例,包括对硬拷贝报告(正常结果输出、状态输出及异常输出)以及图形或显示报告的描述。

3.2. 数据管理能力要求[可选]

说明需要管理的文卷和记录的个数、表和文卷的大小规模,要按可预见的增长对数据及其分量的存储要求做出估算。

3.3. 安全保密性要求

用户对系统所应具备的故障处理能力、处理方式及故障后的系统恢复、数据恢复等要求,对系统防止机密数据被非法侵入、修改及丢失的要求。

3.4. 灵活性要求[可选]

说明对该软件的灵活性的要求,即当需求发生某些变化时,该软件对这些变化的适应能力,如:

a.操作方式上的变化;

b.运行环境的变化;

c.同其他软件的接口的变化;

d.精度和有效时限的变化;

e.计划的变化或改进。

对于为了提供这些灵活性而进行的专门设计的部分应该加以标明。

3.5. 其他专门要求[可选]

如用户单位对使用方便的要求,对可维护性、可补充性、易读性、可靠性、异常处理要求、运行环境可转换性的特殊要求等。

4. 运行环境规定

4.1. 设备

列出运行该软件所需要的硬设备。说明其中的新型设备及其专门功能,包括:

a.处理器型号及内存容量;

b.外存容量、联机或脱机、媒体及其存储格式,设备的型号及数量;

c.输入及输出设备的型号和数量,联机或脱机;

d.数据通信设备的型号和数量;

e.功能键及其他专用硬件

4.2. 支持软件

列出支持软件,包括网络和硬件设备平台、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系统平台以及编译(或汇编)程序和测试支持软件等。

4.3. 接口[可选]

说明该软件同其他软件之间的接口、数据通信协议等。

4.4. 控制[可选]

说明控制该软件的运行的方法和控制信号,并说明这些控制信号的来源。

5. 需求跟踪

需求跟踪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所有的需求都得到分析,以承诺需求-分析需求对应表(PRS_SRS表)的方式描述已分析需求对已承诺需求的覆盖情况。PRS_SRS表的格式请参见软件需求管理过程规范(SUPL-MANU-SRS-001)。

上一篇:2023上海国际车展(2023上海国际车展地址)
下一篇:双十一成交额历年对比(双十一成交额历年对比2020京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